濰坊恒昌紡織服裝有限公司第二網站

  • 1

    1

  • 劉氏家譜網

    劉氏家譜網

地址:山東省濰坊市     Copyright ? 2018 濰坊恒昌紡織服裝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濰坊  編號:魯ICP備13025299號-1 

主辦單位:濰坊恒昌紡織服裝有限公司

辦公電話:0536-8221751 8269558

 
 
目錄
           第一章   劉氏淵源
           第二章   在劉應節墓碑重立竣工揭幕儀式上的致辭
           第三章   劉應節創建麓臺書院
           第四章   劉應節著述考略
           第五章   文武兼濟劉應節 
 
 
  說起我們的家族史也是我們民族史的一部分,也是我們家里人談論最多的歷史話題之一,茶余飯后,閑談之間,很多人會談我們山東人是來自山西洪桐縣或是大槐樹底,但是我們的家族劉氏這一支不是由山西遷來山東的,根據劉氏家譜記載,相傳漢朝末,為避戰亂,出居關外,居遼東咸平者遂為咸平人(遼寧省咸平府,今為開原市)。始祖劉昭信為金內藏史,授遷昭信校尉,嘗濟人于急難之中,故鄉里稱之為劉昭信。宋末元初隨金兵入關,二世祖,名德潤爵昭信校尉,初任長清酒稅監,遷亳州升任酒稅使。二世祖母是金國人,完顏氏。 三世祖,名佺,元代時任濰州倉使,遂占籍于濰,定居發展。傳至十世祖,劉應節,明嘉靖二十六年,金榜題名中進士,自戶部主事六品始,至工、兵、刑部尚書,歷任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十六職,萬歷五年告老還鄉,為官三十余載,名正官清,萬歷十八年卒,追封為太子少保,官階從一品。
 
  十世祖劉應節公,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重大貢獻,給家族增添了巨大的榮耀。在濰縣城里為他所立的牌坊有五座。其中“兵部右侍郎劉應節”牌坊,主體現存于劉家莊子村,“總督坊”牌坊講述的是劉應節在任總督薊、遼、保定期間的功德。為了當時國家的安危,他決策并指導當時任薊鎮總兵的戚繼光等人修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東線明長城。
 
  劉應節任工部尚書時上書朝廷,提出開挖膠萊河開道南方至京城的海上運輸的計劃,得到了內閣首輔張居正的認可,并進行了實施。雖然由于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未能完工,也可見劉應節的遠見卓識。至今在全國人大會上還有代表提出這一建議——重開膠萊河。
 
  在劉應節任刑部尚書時,上任后平反冤獄案件四千余件,拯救了許多蒼生,為冤判滿門抄斬的重臣,改判為“只殺本人,放此全家”,并批注“一人犯罪一人當,為什么要滿門抄斬”,從此批語中也可看出是有所指的,此舉明正了法典,但是當時的政治并不清明,為此得罪了奸權太監馮保之流,遭打擊報復,劉應節主動請辭,告老還鄉。
 
  回鄉后,為家鄉的教育事業著想,變賣城里的房產,在浮煙山創建了麓臺書院,親自教授家鄉學子。推動了濰縣及周邊教育事業,為濰縣明、清兩朝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為家鄉做出了巨大貢獻。正如清學者-韓夢周所頌“濰州出俊豪,唯有劉公殊”。
 
  正如濰坊日報社社長馬清平先生評論,劉應節在歷史上的貢獻不僅是劉氏家族的光榮,更是我們濰坊人的榮耀與驕傲,不愧為明朝中期的一位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
 
  幾百年來劉氏家族體系發展壯大,人員眾多,從家譜上看很多人已失聯,無法考察統計,有記載的是五世祖劉津,生十五子,只有十一子劉勝在濰,其它各奔東西南北無從考查?,F有記載在濰坊居住的有:櫻桃園、莊頭、城隍廟巷、撞鐘園、鄭家埝、劉家莊子、捎翁廟、昌樂喬官等,分布的地區有:東三省、內蒙古、江蘇、上海、西藏、四川及國外等。
 
  可喜的是,在編寫劉氏家族史之時,出居東北遼寧阜新的一支通過網絡平臺找回了家,這支是清朝咸豐年間二十世祖劉大美,闖關東出走,至今已有160余年,這支人至今已有370余人,他們只知先祖是山東萊州府濰縣劉家莊,祖爺名為劉承和,其他概不知,經查證家譜得以證實為劉氏族人。
 
  通過阜新此支相認,回歸劉氏家族之例,我們應該感激祖先的智慧。祖先為后世的親人們能分出長、幼、尊、卑,在清朝年間序譜時,就為劉家定下了世系排輩,分別為前八輩:世、承、鴻、恩(21世-24世)瑞、振、海、天(25世-28世),1962年序譜時,由劉承溫主持,又定下后八輩:仁、厚、長、祥(29世-32世),宗、德、恒、昌(33世-36世),(劉承溫,國民黨員黃埔軍校17期學員),祖先給后人制定世系排輩是很有遠見的,遼寧阜新一支的尋根相認就充分驗證了這一點。
 
  我們劉氏家族繼承了先祖的光榮傳統,近百年來為民族獨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歷次戰爭中有數十人參入。參入一戰歐洲戰場的,有一人在國外定居,至今無信息;二戰參入抗擊日寇中,我族人至今還有人留在俄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我遼寧阜新族人劉恩富,參加遼沈戰役犧牲,為烈士;劉恩生,任空軍某部團長為空戰犧牲,為烈士;劉洪亮,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中犧牲,為烈士,這些人為民族、為國家光榮捐軀,彰顯了劉氏家族不畏犧牲的革命精神。
 
  建國后,為保衛祖國參軍人員不計其數,現役和退役干部達數十人之多,升至營,團,縣職人員十人之多。今逢盛世年華,年青一代涌現出了一批批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我們劉氏家族現在可謂是人丁興旺、事業發達,我們要世世代代不忘祖先教誨,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仡欉^去,光輝無限,展望未來,我們將有更大的期望!
 
 
 
在劉應節墓碑重立竣工揭幕儀式上的致辭
在劉應節墓碑重立竣工揭幕儀式上的致辭
(2012年/11月/11日)
馬清平
 
尊敬的各位來賓: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劉應節墓碑重立竣工揭幕儀式,這是劉氏家族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們當地文化領域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受劉洪江先生和劉瑞聰先生的邀請,我能參加這個儀式,感到十分榮幸。在這里,謹向劉氏家族的父老鄉親表示最熱烈的祝賀!
 
  劉應節,是我們濰坊地區赫赫有名的政治人物,嘉靖二十二年鄉試第一,嘉靖二十六年考中進士,歷任知府、巡撫、總督、工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職,與人們熟知的張居正、戚繼光同朝為官,晚年回鄉創辦麓臺書院,著有多種文集,是明朝嘉靖、隆慶、萬歷年間一位文武兼備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
 
  劉應節去世已經過去了420多年的時間,今天我們在先輩的墓前,懷著十分敬仰的心情回望和追溯400多年前的時光,依然看到劉應節身上閃爍著盡忠報國、仁厚愛民的道德光芒:
 
  當蒙古韃靼大軍圍困京城、雙方死傷慘重、大明首都危在旦夕之時,為完成皇帝下達的犒師重任,劉應節主動請纓,挺身而出,夜行于亂尸之中,喝死人血水解渴,沖破包圍,完成犒師任務,展現了他臨危不懼、果敢剛毅、勇于擔當的政治品格。   
   當劉應節主持直隸順德府時,緝拿土豪巨盜,賑濟窮苦百姓,專門拿出自己的俸金在官道旁建立粥棚以幫助百姓度過荒年。興建學校,倡導良好學風;開渠利民,以發展農業生產;開墾荒地,讓百姓安居樂業,劉應節離任順德時,送行百姓不計其數,男女老少哭聲震天動地。展現了他愛憎分明、敬業奉獻、愛民如子的高尚情懷。
 
 
  當抗倭名將戚繼光從南方戰場調任北方薊遼總兵后,作為薊遼總督的劉應節是戚繼光的直接上司,他積極支持戚繼光的工作,戚繼光大膽放手行事,其杰出的軍事才能得到發揮。展現出劉應節知人善用的不凡才干和與人為善
  
   劉應節歲在盛年卻辭官還鄉,更顯示他超人的政治智慧。
 
 
我個人認為,劉應節的貢獻突出在兩個方面:
 
  第一,對安定北方邊防發揮了重要作用,明朝中期,北方地區經常受到北元政權的侵擾,直接威脅著北京城的安全,劉應節便在修筑長城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灰嶺口全長1200多里的明長城,便是劉應節與戚繼光指揮設計修建的。長城建筑史上,永遠刻下了劉應節的名字。直到今天,山海關長城上仍然陳列著劉應節的戎裝全身塑像和生平簡介,供游人瞻仰。
 
  第二,對濰坊文化的傳承、弘揚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劉應節辭官回鄉后,以飽滿的熱情做到了一件造福子孫的大事,那就是創辦麓臺書院。他出資修建書院,并親自主講,十九年間培育英才無數。麓臺書院的后繼者發揚光大之舉,培養出無數儒林之士,成為濰縣文風發祥之地,對明清時期濰縣文化的繁榮昌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劉應節去世后的第一年,萬歷皇帝專門下達圣旨,追贈劉應節為“太子少?!?。圣旨對劉應節的人品官品進行高度評價,對其政績治績給予了高度褒揚。前些日子,我和劉瑞聰先生對圣旨做了一個翻譯。圣旨說:“紫誥頒恩,令譽永彰于奕世?!币馑际钦f“詔書頒發皇恩,使你的榮譽永遠彰揚于世世代代?!比f歷皇帝的這句話,400年后仍不過時,我們劉氏后人為有這位偉大的先人由衷地自豪和驕傲!
  400年后的今天,我們迎來了盛世年華,在劉洪江總經理的總策劃下,劉氏后人紛紛捐款,重新為先人立碑,這種一心一意追懷祖德的情操,令我們感佩不已!這種孜孜以求優良傳統文稿化的精神,令我們感佩不已!當今社會正處于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時期。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苯裉斓倪@個立碑儀式,正是弘揚傳統文化的新舉措。我們大家應該效仿學習劉應節敬業奉獻、盡忠報國的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祝愿各位來賓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恭祝劉應節英靈不朽,美譽永存!
謝謝大家!
 
劉應節創建麓臺書院    
         
   劉應節(1523-1590),字子和,號白川,濰縣人,是劉氏十世祖。家譜記載:相傳漢朝末,為避戰亂,出居關外,居遼東咸平者,遂為咸平人(遼寧省咸平府,今為開源市)。始祖劉昭信為金內藏史,授昭信校尉,嘗濟人于急難之中,故鄉里人稱之為劉昭信,宋末元初隨金兵入關。二世祖名德潤,爵昭信校尉,初任長清酒稅監,遷毫州升酒稅使,二世祖母為金國人完顏氏。三世祖名佺,元代時任濰州倉使,遂占籍于濰,定居發展。傳至十世祖劉應節,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進士,歷任至工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其熟讀經書,戎馬疆場,總督薊、遼、保定三關軍務,督導抗倭名將戚繼光諸將領修筑完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東線明長城。隆慶二年十月十三日皇帝頒旨嘉獎日:“長城允資,保障是用。建牙幽薊,作屏神京。參戎索以帥十連,奉詔條以勞諸部。信能飭防于左,輔固險于北門。使朕無北顧之憂,惟爾成外攘之烈?!?當時戚繼光隸屬于劉應節部下,任薊鎮總兵)
祠堂劉應節神位
 
  劉應節性行端醇,剛正不阿,操持峻潔,為官清廉。在任刑部尚書時,上任即平反天下冤獄四千余人,為冤判滿門抄斬的重臣,改判只殺本人,并批注“一人犯罪一人當”,釋放家人回鄉,此舉明正了法典。當時的政治并不清明,家譜記載:時中貴人,保方用事,大太監馮保,隸制府深州人,劉應節督撫十余年,不與交一刺。一日,保從子邦寧迂諸途不避,應節恚(hui)曰:“一中官猶子,帶俸錦衣耳,奈何與大臣爭道!”叱下之,保以是益深憾應節諷,言官周良寅論,被以與云南參政羅汝芳出郭談禪的罪名彈劾,劉應節遂上書自陳致仕,歸故里,時年五十五歲。大明朝堂上少了一位能臣,而濰縣卻多了一位文化巨擘。
 
  揚歷三朝重臣的劉應節識見卓遠,深諳辦書院教育人才的重要。歸故里后,賣掉了部分房產,創建了濰縣第一座書院一麓臺書院。根據濰縣志記載,劉應節創建的麓臺書院即位于麓臺之側,可顯示書院規模的資料記載是乾隆二十年,閆循觀擴建麓臺書院,房子十五間,可容百余人讀書。
 
  劉應節創建的麓臺書院,應是地方史乘所載濰縣年代最早的書院,其在地方的教育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為地方經史之學的繁榮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從教育和人才以及活動場所和學問的交流等諸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且,的確后來由受教于麓臺書院而出名的經學之士,不僅濰縣周近之,昌樂、壽 光、安丘,還有稍遠的臨淄等地的。
 
  劉應節創建的麓臺書院,除自己親歷講學外,并延聘名流學者授徒布道。在劉應節的執掌之下,書院教風嚴謹,學風端正,無論是縣考還是府試,書院的學子成績斐然,名聲享譽一方,名賢枚不勝舉。當時,省派學政朝廷派學使來書院選撥人才。
 
  劉應節創建的麓臺書院所奠定的基礎,為以后書院文脈的傳承和開拓的建樹具有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作用,使之書院傳承三百余年不衰。書院不僅教授經學藝文,而核心則在于教育學子明義利,辯邪正,通物理,順人情而德臻純粹,所以人才輩出。從民國《濰縣志稿》歷朝中進士的數字可見證:唐1人,南唐1人,宋14人,金2人,元2人,明28人,清78人,從這組數字中不難發現,歷史進入明代,濰縣得中進士人數徒增,是元代的14倍。而到了清代,濰縣得中進士的人數更是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達到78人,甚至創造了“一條胡同兩個狀元”的科舉奇觀。書院授出的生徒不僅科舉中進士,而且為官清正廉明,治學乃儒建樹,如高桂、劉以貴、韓夢周、閆循觀、劉鴻翱、郭熊飛、曹孚中、陳官俊等,可謂師樹明德而純學術。
 
  麓臺書院的弟子們遵循家法,恪守院風,乃三百余年益愈行建。韓夢周則退官之余,授徒著述,為山左之大儒,教學育人之楷模,韓夢周特為創建麓臺書院的劉應節詠賢詩《撫邊有大略》,贊曰:
濰州產豪俊,未若劉公殊。撫民多異政,安邊饒良圖。古人經濟才,斯人逸難俱。
薦刻及邢戚,天狼隕彎弧。鵬運志萬里,鶯鳩搶枋榆。欽此赫赫名,鄙哉小丈夫。
 
兵部右侍郎劉應節
“總督坊”建于明隆慶六年。劉應節任薊、遼、保定總督,任兵部右侍郎兼督察院右金都御史。建在西門里與治房巷子之間,民國年間已毀,只留下牌坊石匾,現存濰城劉家莊子村。
 
 
 
劉應節著述考
田永德
 
 
  劉應節作為明朝嘉萬時期的戍邊名將、朝廷重臣,不僅武功赫林威震邊關,而且才華過人,著述頗豐。史載,劉應節少有才名,甫總.即文譽斐然,以嘉靖癸卯舉毛詩第一一人,丁未成進士。歷戶部郎中都察院右金都御史、巡撫遼東等處地方、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要職。學識淵博雄才大略的劉應節不僅達則出所學以經國濟民,在成邊理政時向朝廷呈報了許多頗具遠見卓識的奏議章疏,即或其恰志林泉、歸隱山林的詠懷詩章,也有氣勢磅礴、撼人心魄的太白遺風稼軒余韻,它如碑銘傳記亦均文采斐然、寓意深遠。尚需一提的是,劉應節的書法造詣也非同般,誠可樹幟書壇,為一代名家。因此前著述無人提及劉氏書法,特將有關發現附記文末。
 
      滄海桑田,物轉星移。四百多年后的今天,劉氏著作因清代文禁等歷史原因,已難覓蹤影:為銘記這位先賢的文化貢獻,特對其著述(包括書法作品)略考如下。
 
      一、著作類
 
      1、《白川劉公奏議》
 
      《稿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書名索引》載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藏“《白川劉公奏議》八卷,明劉應節撰,明萬歷刻本?!倍稙H縣志稿.藝文志則著錄劉應節有《薊門奏議》八卷,并在附注中稱“《續通志>云:隆慶四年,應節代譚倫總督薊遼保定軍務,是編即其時所上章疏。舊《縣志宦績》云:其奏罷永平、密云、霸州采礦,建議積貯通漕及大寧薊門補兵備邊之策,皆經國大計?!薄稙H縣志稿.人物志》劉應節本傳中亦稱其“著有《薊門奏議》”,未標卷數。馮琦《宗伯集》稱其纂修“《薊門奏議.》...存于家”?!端E門奏議)當為《白川劉公奏議》的稿本或別名。
 
      2、《沿邊軍籌》
 
      《濰縣志稿.藝文志》著錄劉應節有《沿邊軍籌》九卷,《濰縣志稿人物志》稱其著有《沿邊軍籌》,未標著數。馮琦《宗伯集》稱其纂修“《沿邊軍籌》若-存于家?!?/div>
 
      3、《白川文集》
 
      《灘縣志稿.藝文志》著錄劉應節有“《白川文集)二十四卷”、《濰縣志稿.人物志)稱其著有《白川文集》,未標卷數。馮琦《宗伯集》稱其纂修“詩文若干卷,存于家?!?/div>
 
      4、《四鎮三關志》
明萬歷間刻本。十卷?!端逆側P志》為明代中后期地志名著。明代邊務志書數十種
      雍正《山東通志》乾隆(萊州府志》及《濰縣志稿。,子目凡三十。十卷夷部卷端有書序、藝文志》為劉效祖捷。通覽全書可知此書創修請多誣謬,應請抽毀”。故傳本較少。均薯錄劉應節有《四鎮三關志)、修志檄文修志姓氏、凡例等。托任“總裁”、負責書稿的編撰,志書成于劉應者決策者實為時任總督劉應節而王之粥十卷,而(明史,藝文志)《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等則標為需等任"提調”即節的維任者楊兆任內。書序和修志檄文對此作了具體組織實施者.劉效祖受劉應節委
明確的說明,提供了確切的證據。楊兆{<四鎮三關志》序》稱其“與大司馬白川劉公,稍稍摭譜厚,收遺事,以付北平劉君校租?!皠⑿ё妗?lt;四鎮三關志>序)稱:“其志者何也北海劉公、關西楊公相次督四鎮事者也,欲藉此以討軍實也。其屬余不佞者何也二公以余不佞為都人土,習鎮事,故以屬也?!疤嵴{王之滿在編志之前即根據時任總督劉應節和時任巡撫楊兆的部署向四鎮和有關官員下發了《纂修邊志檄文),劉應節在王之弼上報的報告中批示:“供應事宜,悉依擬行。候完日,通行各鎮道攤補。司供應者.即以經歷傳尚智充之?!?/div>
陳光貽《稀見地方志提要》、《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中國文獻珍本從書》、《四庫禁毀書叢刊》等均作“明萬歷四年刻本”。劉效祖序中稱:“起草者,何時也?萬歷甲成冬也。殺青者,何時也?萬歷丙子夏也?!庇纱丝芍酥揪幱谌f歷二年至四年。南京圖書館館藏本記事止于萬歷六年(見卷八職官考第二十五頁),且字體墨色顯有差異,故版本作明萬歷四年刻六年增修本。又卷一至七、卷十配抄。據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萬歷刻本卷端有劉應節序,而《中國文獻珍本叢書》所收版本則不見此序。
《明史藝文志》及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均作十二卷.與萬歷志卷數不符.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認為“二"字當衍。
此書卷七《制疏考)收錄經節略的劉應節奏疏,初步檢索共二十余篇,短者數百言,長者數千言,總數達教萬言時間從隆慶二年至萬歷二年,內容均屬邊防要務.經國大計。
黃虞稷(頃堂書目》馮琦《宗伯集》稱劉應節著《邊關通志》,或為此書異名。二、單篇詩文類1、《趙池墓志銘》
該基志于89年昌樂北關趙氏祖帶出土,高65.寬19厘米。志鹽惜書"明故中憲大夫知河南汝寧府事前浙江道監察御史繼山趙公墓志銘”7行28字。志底楷書440行,滿行32字,計95年?;蛭恼?。期進土第黨丈大天州那尚書前協理或政兵部尚書奉侍經維北海劃應市減文賜進土第中大夫知德安府事前史部左給事中北海齊 經書丹,賜進土第文林郎工科左給事中北海姚德重篆額”。趙池,字道涵,號繼山,隆慶成辰進I ,官至汝寧府知府。
 
      2.《丘樨基志銘》
 
      該基志現存諸城市博物館。志、蓋均高55、寬65厘米。志蓋篆書“明故資善大夫南京吏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謚簡肅月林丘公墓志銘”6行27字,志底楷書49行,滿行48字,計1647字。碑文載:“賜進土出身資政大夫刑部尚書前協理戌政奉侍經筵兵部尚書北海劉應節撰文,賜進土出身通議大夫巡撫河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邑人臧惟一策額.賜進t出身中憲大夫車敕整坊延寧兵備陜西提刑按察司副使邑人陳燁書丹?!鼻耖?字懋實.號月林,諸城柴村(今高密市柴溝鎮邱家大村)人。明嘉靖二十二年舉鄉試第二,嘉靖二十九年成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尚書。萬歷十三年卒。乾隆《諸城縣志)有傳。
 
      3、《明故潘母王氏墓志銘》
 
      該嘉志2002年在濰坊市新華路南段因工程建設出土。志.蓋均高57.寬57厘米。志蓋篆書“明故潘母王氏基志銘”3行9字,志底楷書28行,滿行28字,計702字。碑文載“賜進土出身資政大夫刑部尚書前協理戎政奉侍經筵兵部尚書邑人劉應節撰,敕晉承德郎兩淮都運朝列大夫前戶部郎中邑人劉廷錫篆,賜進t中憲大夫浙江道監察御史出副陜西按察使事邑人王漸書?!迸c該墓志同出的《皇明待封君尚洪潘公暨配儒人王氏合塋墓志銘》由李希召撰文、姚德重書丹、齊一經篆額。據二墓志志文,潘母王氏質樸無華,孝敬公婆相父教子,時稱“孝婦”。潘賓善于自處,不求聞達于當時,有處土之譽。長子國重萬歷已卯魁東省榜,萬歷王辰年進士及第,仕至行人司行人?!稙H縣志稿,人物志》有潘國重傳。
 
      4、《登霧靈山》
 
      河北省興隆縣燕山主峰霧靈山北坡有著名的摩崖石刻“霧靈山清涼界碑”,俗稱“大字石”,上有萬歷三年鐫刻的劉應節等題名和詩作,碑文多殘泐不清.但劉應節的題詩仍清晰可辨:山盤大漠郁蒼蒼,為問虛蹤到上方。天地三千開世界,華夷萬里見封疆。芙蓉半插青云色,蕭卜時飛花雨香。身在招提猶是幻,皈依何處法中王。
 
      5、《登銀山鐵壁寺》(二首)
 
      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最物路》載“濰州劉應節登銀山鐵壁寺”詩二首。
 
      北京市昌平區銀山塔林現存殘碑一通,刻劉應節搜井書(同楊中丞登銀山鐵壁口》詩二首,國家圖書館藏此碑拓本,拓本碑文不全,但比現存殘碑多44字。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著錄信息稱:“登銀山鐵壁詩責任者:(明)劉應節提并行書尺寸:1張19094m館藏信息: 北京5693北京5694"。此碑內容與《帝京景物略》所載略有不同
 
      6.《議開新河流》(乾隆《濰縣志)卷五《藝文志:流》)
      7、(新河議》(乾隆《濰縣志》卷六(《藝文志.議》)
      8、《贈韓鑒奏免東都養馬序(乾隆(《濰縣志)卷五
 
      《藝文志》)  首(原序》民國(濰縣志滿》卷一《敘錄》)
       9、明萬歷《維縣志+序(乾康《灘縣志)卷首  .壇廟寺觀》
 
      10、《三教堂記X((民國《淮縣志稿》卷九(營繕卷九《(營繕志壇廟寺觀》)
      11、《重修東岳天齊廟記(民國《灘縣志稿》
 
      12《修筑通利橋記)((民國《濰縣志稿>卷十《營繕志橋梁》
 
      13.明處泉來公嘉表》園國《維縣志精春二十九人物志宋的傳》
      14、《魏烈婦傳》民國(維縣志被)卷三十四《人物志:列女?烈女》》
      15、《高氏宗譜序》(民國十七年續修(渤海高氏族譜》
      16、《創辦城內武學記略》(光緒《密云縣志)港六)
      17、《雨中登麓臺》(乾隆濰縣志)卷六《藝文志詩》)
      18、《調韓信祠》(乾隆《濰縣志)卷六《藝文志.詩》)
 
      19、《題西巖》(康熙《昌邑縣志》卷八(藝文志詩》
      20、《登太子巖未及頂》(道光《內邱縣志》卷四《文紀》
      21、《再登太子巖》(道光(內邱縣志》卷四《文紀》)
 
      22、《薊門會閱》(道光《薊州志》卷十《藝文志古今詩體》)
      23、《謁北岳廟二首》(萬歷《北岳廟集》)
 
      按:上列詩文僅為所檢讀到的篇輛完整者。另據初步檢索,《明實錄.穆宗實錄》和(明實錄神宗實錄》共節錄劉應市的奏議四十余篇,每篇短者數十盲,長者數百言,內容均屬軍政大事。
 
      附錄:書法作品
 
      1、《明故高碩人劉氏合葬喜志銘》
 
      該碑現存濰坊市博物館。隆慶六年立。志蓋均高60、寬58厘米。志蓋篆書“明故高碩人劉氏合葬墓志銘”3行12字,志底楷書32行,滿行36字,計102字。碑文棧:"賜進土第中憲大大陜西按察司副使前監察御史邑人眷生岸泉王漸撰,賜進士第嘉議大夫奉救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邑人脊生白川劉應節書進階金紫朝列大夫前奉訓大天南京刑部郎中致仕包人眷生少川胡邦佐篆?!澳怪居浭隽烁吆F路蛉藙⑹系纳绞论E。
 
      2、《登銀山鐵壁寺)(二首)
 
      該砷殘存上半段現存北京市昌平區銀山塔林。國家圖書館藏此碑拓本,比現存殘碑上44字。劉應節撰并書,行書書體。
 
      3、“天門開”摩崖石刻那天津盤山有天門奇險山勢如被神斧劈作兩半.直削到地,自上而下立刊字大過人的“天門開“三字,落款為“北海劉應節”。清《飲定盤山志)載"天門開在白猿洞上摩崖,三字徑五尺,明北海劉應節書。兩峰對立云表若雙網,左碑巨巖,右臨地察,徑路危明,必打夢附葛以疊,故至者恒鮮?!?/div>
薊州盤山《天門開》遠景
 
薊州盤山旅游區
      4、《大修武安英濟王廟記》(劉廷錫概文、劉應節篆新,民國《濰縣志稿)卷9(營繕志壇廟寺觀》。)該硨現已不存.亦未見傳世拓本。
參考文獻:
1.天津圖書館編《稿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書名索引》,齊魯書社2003年4月版,P359。
2.(明)馮琦《明赦貴德大夫正治上御刑部尚書白川劉公暨德配王夫人行狀》,馮琦《宗伯集》卷18.明萬歷刻本。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015冊。
3.(明)馮琦《明故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刑部尚書白川劉公暨配王夫人行狀,馮琦《宗伯集》卷18,明萬歷刻本。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015冊。
4.(明)馮琦《明故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刑部尚書白川劉公暨配王夫人行狀),馮琦《宗伯集》喜18,明萬歷刻本。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015冊。
5.(清)姚覲元《清代禁毀書目四種.抽毀書目》,民國杭州抱經堂石印本。6.(明)楊兆《<四鎮三關志>序》,萬歷刻本《四鎮三關志》。7.(明)劉效祖《<四鎮三關志>序》,萬歷刻本《四鎮三關志》。8.(明)王之粥《纂修邊志檄文》,萬歷刻本《四鎮三關志》。
9.孫迎春《南圖館藏四種稀見明代方志考述》,《圖書館雜志》2004年第10期P71。
10.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P16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版。
11.(明)馮琦《明故資德大夫正治上御刑部尚書白川劉公暨配王夫人行狀》,馮琦《宗伯集》卷18,明萬歷刻本。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015冊。
12.李學訓《昌樂文物》,濟南出版社2006年3月版P118- -119。
13.瞿松巖等《明代濰人潘賓夫婦墓志銘考略》),《文博研究》第三樣,文物出版社2012年
9月版。
14.河北省文物局長城資源調查隊編《河北省明代長城碑刻樣錄)358 361,科學 出版社
2009年1月版。
15.(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八《畿輔輔名跡》,明崇禎刻本。
16.(清)欽定盤山志》卷三,清四庫全書抄本。
薊州盤山旅游區
《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二輯第26冊,臺灣
明文書局印行1980年10版。
劉應節山海關長城戎裝塑像
 
 
 
 
文武兼濟劉應節
 高培忠
  在濰坊市城區西南三十里的浮煙山下,有一個叫劉家莊子的村落。這個依山傍水的村子,明朝中期曾經出了-一個聲名煊赫的人物,他外官至督撫,內官至刑部尚書,與人們熟知的張居正、戚繼光同朝為官,晚年更以回鄉創辦麓臺書院而名聞遐邇,是明朝中期一個文武兼備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教育家。他就是濰縣人劉應節。
 
      一、久歷宦海急流勇退歸故里
 
      劉應節(1523- 1590),字子和, 號白川。他自幼聰穎過人,日記誦數千言,“垂髫補博士弟子”,小小年紀便在當地贏得顯赫文名。明朝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鄉試獲得詩魁,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劉應節年僅24歲時考中進士,兩年后被任命為戶部主事。憑借驕人的文才,劉應節的科舉之路一帆風順。
 
      一次特殊的使命,使劉應節在仕途上嶄露頭角
 
      所謂“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劉應節在仕途上嶄露頭角,正因為一次特殊的使命。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韃靼部首領俺答統領大軍南犯明朝重鎮大同,因賄賂嚴嵩之子嚴世藩而任宣府、大同總兵的咸寧侯仇鸞惶懼無策,以重金賄賂俺答,使移寇他塞,勿犯大同。俺答遂引兵東去,自古北口人犯,長驅至通州,直抵北京城下。時勤王兵四集,仇鸞也領兵前來。嘉靖皇帝即拜仇鸞為大將軍,節制諸路兵馬。兵部尚書丁汝夔秉承首輔嚴嵩“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之意,命令諸將不要輕舉妄動。諸將皆堅壁不戰,不發矢。于是俺答兵在城外自由焚掠近十日之后退去。此即明代歷史上有名的“庚戌之變”。
 
      其間,嘉靖皇帝下詔,要求戶部挑選一精干使者,到城外軍中慰問。戶部大小官員知道城外虜騎充斥,此行極其兇險,皆怕被選派,個個噤若寒蟬,不敢應聲。時任戶部廣東司主事的劉應節挺身而出,毅然請行,說:“主憂臣辱,獨奈何愛死?此臣子授命之秋也?!蓖艂兌紴閯澊舜侮娦袆幽罅艘话押箘潾@準后也做了最壞打算,臨行告訴親友:“此去七天不回,請把老母和妻小送還家鄉,并轉告老母不要悲傷。我手足和頭發皆以苘麻為識別標志勿以血污為異?!鳖H有一番“風蕭蕭分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意味。
      半夜,劉應節披掛整齊,單騎護車出了京城。在陰森的曠野上,車馬行走于亂尸之中,跌撞撞,艱難前進。長時間的急行軍,人馬異常???找到的水井又填滿尸體,只好用水捧取路邊水塘中的污水喝。后聞到一一般腥味,天亮后發現雙手盡素,才知喝下去的是血水。
 
      行至京城東北的順義縣地界,遇到了紀功御史邢某。某。邢御史大驚,,問劉應節:“您如何知道大軍所在?劉應節答道:"晝觀煙,夜觀火,
 
      為敵人零散騎兵劫掠焚燒時也往往有煙火k起。,以此指引方向。邢期史說“這種辦法并不可靠,因所以要視煙火眾多處處方可前往?!闭袒噬系男湃螝庋媸謴?并未把劉應節這個年紀輕的依照邢御史的指點,劉應節率領稿軍車隊到達密云帶,找到了大明軍隊。這時的仇戀倚為,自己是奉旨犒軍,身份如同欽差,故當行對等等之禮,不肯以下屬之禮拜見,因此得罪了仇.不肯六品小官放在眼里。劉應節卻認鸞但劉應節毫不在意。仇鸞雖耿耿于懷,,意欲尋釁報復,但對于一身正氣的劉應節最終也是無可奈何。
 
      出色地完成犒師任務后劉應節回到京城。這時,離他出行之日已有十三天,甚至坊間傳言劉應節已經遇難。家中傭人將各種傳言告知劉應節夫人王氏,王氏立即嚴厲制止道:“道路之育,誰知信否?你們只管照顧好老夫人,不要亂說話?!捌鋵嵧跏献约罕日l都擔心自己的丈夫,她抱著兒子元功在家中井臺上哭泣道:“可憐的孩子,難道真如外間所言,你的父親為國盡忠,我們娘倆兒也要追隨他而去嗎?”當看到劉應節歸來,家人既驚又怪,且哭且卻,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劉應節卻徐徐說道:“此事何足驚異?只是城內外數萬勤王之兵,飽無所用,不放一箭 ,任由敵人肆虐,真是令人痛心之至哪?!睆娏业膬瀲鴥炚?,溢于言表。
 
      從中央到地方,從文官到軍事統帥,一步步晉升為二品大員
 
      劉應節過人的膽略在這事件中充分展露.他因此受到有司官員的關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劉應節出任河南懷慶知府。不久,因父親去世,劉應節依例回濰縣老家丁憂。服喪期滿,劉應節返回京城,等待朝廷重新任命。這時,正逢嚴嵩之子嚴世藩專權,賣官鬻爵,劉應節不肯阿諛逢迎,等待年多還未能補官。幸有御史耿定向仗義執言,上疏說明劉應節情狀,才得以被任命為直隸京師的順德知府。
 
      劉應節在擔任地方郡守期間,以令人矚目的突出政績和清廉聲譽,受到朝廷的重視。先是升任山西按察司副使,又于嘉靖四十三年( 1564年)升任陜西左參政,不久便又提升為以都察院右金都御史銜巡撫遼東。但很快便因母喪而歸丁憂。
 
      隆慶元年( 1567年),劉應節服喪期滿回朝,先是被任命為河南巡撫,當年又調任直隸京師的順天巡撫。在巡撫河南順天期間,劉應節以果敢的舉措和斐然的政聲,贏得朝廷- -片贊譽,并在短短幾年內訓練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精兵,在抗擊韃靼的戰爭中屢立奇功。
 
      隆慶四年(1570年)七月,劉應節因任正四品官員期滿,且業績卓著,晉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雖仍舊巡撫順天,但已成為官階正三品的高級官員。十月,升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取代已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的名將譚綸,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雖官位品級仍為正三品,卻已成為總督一方數鎮軍政要務的封疆大吏。是時,劉應節年僅47歲。
因治理有方戰功卓著,劉應節于萬歷元年(1573年)七月升任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雖仍任薊遼總督,但官階升至正二品。
從封疆大吏到中樞要員,歷任工、兵、刑三部尚書
自嘉靖三十四年出任河南懷慶府知府,劉?應節已任地方郡守督撫等職近20年。朝廷慮及劉應節在地方任職時間已長,業績卓著,但顛沛辛勞且年紀漸長,便決定將之調回中央機構工作。萬歷二年(1574年)秋,朝廷任命劉應節為南京工部尚書。為充分發揮他的軍事指揮才能,次年又改任為京營兵部尚書,負責京師防御衛戍事宜。
萬歷五年(1577年),劉應節又一次獲得朝廷重用,出任刑部尚書,成為當時張居正內閣的重要成員。但是他與張居正的關系并不融洽,后來又得罪了萬歷皇帝身邊的大太監馮保,被人以“與云南參政羅汝芳出郭談禪"之名彈劾,遂上書求歸,于當年秋辭官回到家鄉。其時,劉應節年僅54歲。
劉應節致仕還鄉十幾年,有關部門推薦他重新出山任職的奏章多達十二道萬歷皇帝也擬再任他為南京工部尚書,劉應節皆堅辭不就。萬歷十八年( 1590年),劉應節在家鄉去世。消息上報到朝廷,皇上下旨追贈他為太子少保,并于次年派遣使者前往祭奠。御史陳登云是萬歷五年進士,家鄉即為劉應節曾任知府的直隸順德府,對劉應節為政之清正廉潔了解頗深,故聽說劉應節去世后立即上疏,“故兵部尚書臣應節,故為順德守,順德吏民思之如父母。已為監司、為督撫,皆后先無與儷。大要清約持正,-心營職,始終無二。度宜賜謚,勸以風示天下?!标惖窃茦O力呼吁,應為劉應節賜予謚號,但朝廷沒有答復。
萬歷五年進士、山東臨朐人馮琦,曾任萬歷朝禮部尚書。劉應節去世后.馮琦應邀為劉應節撰寫了《明故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刑部尚書白川劉公暨配王夫人行狀》,洋洋四千余言,收于傳世
的馮琦所著(宗伯集》中,為我們全面了解和研究劉應生平事跡,留下了彌足珍費的資料。
長城石炮,山海關長城博物館經典收藏品,明代,炮通長97.8厘米,炮口外徑44.5厘米,炮口內徑11.5厘米。此炮僅見于薊州鎮長城,秦皇島長城上的獨門火器,為兵器大觀園中的奇葩,是明朝大臣劉應節所發明,對攻城敵馬又很大的殺傷力。
 
      二、為官清正百姓為他立生祠
 
      據明代萬歷版順德府志)記載:明代嘉清年間,當時的順德知府劉應節調任井陘兵備副使一職,順德百姓在送別他時,無論男女老少,皆泣下聲震天壤。"并稱贊他“我朝開郡以來,守順德者當為第一”。其實不只是在順德,考諸劉應節為官生涯,無論是在戶部郎署,還是出任地方都守督撫,都以其勤于政事、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鮮明風格.在當時便贏得良好的政聲。
 
      從戶部郎官,到兩任知府,成為“京師所傳第一太守”
 
在戶部主事任上,劉應節恪盡職守,業績超卓,在朝廷組織的三年政績考核中,贏得“課最"佳績,很快先后遷升為戶部員外郎、郎中等職。當時正值對西北用兵,轉運糧餉事務繁忙,劉應節協助戶部尚書處理有關事宜,纖細備至,有條不紊。嘉靖三十年(1551年),他受命赴清江浦榷稅,“厘夙蠹,清奇羨”,獲得贏余資金全部充為公費。督漕御史駱某聞知,十分贊賞,他看到劉應節的衙署十分簡陋,感嘆道:“劉公竟然如此廉潔”立即“發漕羨百金佐工費”,用于衙署的修繕翻新。劉應節接受這筆修繕費用后便存人府庫,卻并未使用,直至他離任之8尚封存完好。第二年,宣府、大同一帶鬧饑荒,劉應節奉命前去娠災,“軍民更生者數萬”。
 
      出任懷慶知府伊始,劉應節便推行“緩征斂,均徭役”的治理方針,大力減輕百姓負擔。當年秋天,沁水決口,洪水浸城,劉應節冒雨率眾補葺,使城池得以保全。劉應節回鄉丁憂后,當地百姓感于劉應節的恩德而為之立祠祭祀。
 
      出任順德知府三年間,是劉應節仕宦生涯中的一個輝煌時期。順德府(今河北邢臺)地處當時的南北交通要沖,“輪蹄交錯,供億浩穰”,各種工役瑣碎繁多,百姓苦不堪言。劉應節到任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省浮費,革侵冒,均里甲”,使得百姓負擔得以迅速減輕,風氣為之新。當年正逢順德帶大旱, 百姓陷于饑荒苦難之中,劉應節施行宋代富弼任職青州時創造之煮粥法,成千上萬的災民得到有效教濟。第二年又現旱情,劉應節按當時通行做法,虔誠隆重地舉辦了齋戒祈雨活動,結果竟馬上應驗,普降喜雨,廣大百姓高興地為此建立了一座禱雨神應碑。此事以今天的眼光看,當然有迷信神鬼之嫌,但在那個時代卻不足為怪,而且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劉應節的理政業績頗得民心。劉應節在順德期間,還曾開浚達沽諸泉,以其水灌溉農田數千頃,實為功在當時造福后代之盛舉。
 
      擔任順德知府期間,屬下一-位官 員是當朝吏部尚書的親戚,但貪贓枉法,劣跡班斑.劉應節不徇私情,查明罪狀后將之逮捕下獄。這種不留情面的做法,使得吏部尚書大為不快,而嚴世藩正好也因前幾年劉應節拒不人賄而懷恨在心,于是便想聯手尋隙報復。但吏部尚書看到有關部門上報的公文發現劉應節治績突出,官聲頗佳,便改變了對他的看法。在隨后朝廷進
行的官員
 
      員政績考核中劉應節名列同級官吏第一名。這年,嘉靖皇帝之子最王去帝國就任,自通縣之潞河登船,護行人員從陸路前往,所過之地頗受騷擾,唯獨畏懼順德知府劉應節的清廉之名紛紛告誡手下:"此京師所傳第太守也,驅去勿擾!“劉應節在當時官場清正名聲之盛,可見一斑。
 
書8巡撫河南、順天兩地,民政、軍務兩手抓,均取得不俗業績
 
肯幾年來 ,父母先后去世,劉應節兩次回到山東老家守孝 ,得以近距離體察民情。 他發現山東賦役煩苦,民多亡徙,心中始終記掛此事。河南赴任伊始,劉應節便通知藩司、泉司商討賦役之法,眾人皆稱雇役法方便可行,遂下令河南八郡全部施行。不僅如此,他雖然身在河南,仍然沒有忘記山東老家賦役煩苦之事便致書山東巡撫姜廷頤,陳說雇役法之便,姜公欣然采納劉應節的建議,下令山東六郡施行雇役法。此舉造福兩省百姓多年。
 
      當時的河南 首府開封,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都市,明朝初年還曾被確定為北京。河南北鄰京師,為當時之戰略要地,但五方雜處,皇室親王藩國甚多,民間又多無賴強悍之徒,管理難度極大。劉應節迎難而上,大膽進行軍事管理改革,對開封三衛的軍隊重點訓練,使所部戰斗力迅速提高。
 
      隆慶元年十月,韃靼之敵進犯京師昌黎等縣,烽火達于山西甘泉,順天巡撫耿隨卿指揮作戰不利,而且殺害平民虛報戰功,被舉報后治罪下獄。劉應節受命于危難之際,接到朝廷命令,以原官品級巡撫順天,整飭薊州邊備。任內,劉應節除大力整頓軍備外,還針對當地頻繁遭遇水早蝗災,及時向朝廷申請免除租稅、救濟饑貧政策,有效地緩解了災情。
 
      因功晉升為薊遼總督后四年間,劉應節除大力加強邊防戰備,還上疏申請浚通潮、白二河,便利物資運輸;申請為河西鎮建城,而且“役取諸軍,費取諸賈”,絲毫未增加百姓負擔;將巡撫河南時施行之雇役法,在薊遼推行,廣受稱贊;恩威并施,招降渤海諸島中的海匪四千余人,一時傳為佳話。
 
      出因性格剛直,得罪馮保、張居正,晚年自陳致仕
 
      萬歷五年(1577年),因正二品期滿,劉應節受到皇上賞賜,祖父、父親獲贈尚書封號,祖母、母親獲贈夫人封號,妻子王氏獲封為夫人。王氏獲封時,正值萬歷皇帝的母親慈圣太后生日,王夫人獲準赴慈寧宮謁見,受賜彩幣檣酒。當年,劉應節出任邢部尚書。
 
      劉應節清正剛直的性格,曾為他贏得良好政聲,帶來亨通官運,但在晚年卻為他招來一場大禍。當時,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極得萬歷帝的寵信,權傾朝野。馮保是直隸深州人,他的家鄉正是劉應節任職的順天薊遼治下??蓜澅詣傊?,任督撫十余年從未借機與馮保有過任何交往馮保對劉應節頗有看法。一日,馮保的侄子馮邦寧出行遇上劉應節的車駕,沒有依例避讓,劉應節怒道:“一中官侄子,不過是一位帶俸錦衣,竟敢與大臣爭道,真是豈有此理?”于
 
      收第一章劉應節家族
 
      縣對馮邦寧怒叱一番揚長而去。劉應節自認為理直氣壯,不想馮保本就對他有偏見,此番更生想意,認為劉應節這是“打狗不看主人”,分明是不給他馮保面子。
 
      劉應節任職刑部尚書時,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張居正當時深得萬歷皇帝和實際掌權的李太后的信任,六部尚書遇事不管大小必請他裁決方敢執行。劉應節甫-上任,知情人便勸告他要向張居正多請示勤匯報。劉應節卻不以為然, "刑部掌握人命關天的大事,當以律法為準繩,豈可徇私人之意而出入人罪? "竟不聽勸告,決不刻意逢迎,使貫大權獨攬的張居正大為不滿。
 
      得罪了馮保和張居正這兩位當朝最有權勢的人物,劉應節的仕途不再平坦。不久,便有御中上疏彈劾劉應節,說他“章奏有誤,失對上體,且大臣不宜出郭講學”,羅列罪狀數條。劉應節見狀,立即上疏檢討自己的過失,要求辭職歸里。萬歷五年九月二十五日,劉應節接到同意他致仕的圣旨,同日,妻子王夫人去世的訃告送達??吹絼澃踩煌诵?馮保仍舊不依不饒。劉應節按規定上朝辭別皇上,馮保又借故劉應節違反朝儀授意鴻臚寺追究責任。鴻臚寺答復是因為負責上朝禮儀的兩名官員失誤所致,馮保怒而將兩名官員撒職查辦。最終,劉應節還是平安歸鄉,躲過了馮保的打擊報復。
 
      對應節返回家鄉,看到朝廷邸報,便北向叩頭,痛苦流梯道:老臣自為清郎時,由人電街中,戮力塞上十余年,數對大虜。未料最后得罪權貴,若非皇上仁圣,恐不能全身而退。
 
      三、世稱名將曾任戚繼光上司
 
      河北興隆境內有- -座霧靈山海拔2118米,是燕山山脈的主峰,距北京僅140公里,與家云縣交界。明洪武年間,劉基到此巡視時命名為“霧靈山清涼界"并刻于一巨大花崗巖上。在清涼界碑的對面有五座山峰,名為五將峰。據當地志書稱,五將峰的名字緣于明代的五位戍邊大將,分別是當時的薊遼總督劉應節順天巡撫楊兆薊鎮總兵戚繼光、兵部副使王~鄂薊鎮副總兵張臣,五人先后都曾任過薊遼總督或薊鎮總兵。五位大將居中為首的正是當時職務最高的劉應節。
 
      劉應節與軍事結緣,始于嘉靖四十一年備兵井陘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因政績考評優異,又具備卓越的軍事才能,劉應節被擢升為山西按察司副使,備兵井陘兼轄京城咽喉重鎮三關。三關屬井陘道自此始,劉應節本人也自此與軍事結緣,開始了他文人統兵并取得輝煌戰績的歷程。
 
      劉應節赴任后發現井陘所部驕悍難治,曾經脅辱主帥,恐嚇使者,十分蠻橫。他果斷抓捕為首的十余人,施以嚴厲的軍法杖刑,并發配塞外,使部隊風氣立時肅然。次年敵人進犯長城要塞古北口,劉應節率領所部緊急馳援,敵人聞風而逃。此事上奏朝廷后,劉應節受到皇上豐厚的賞賜。
 
      在河南巡撫任上,劉應節深人調查研究,發現本省主要倚重的開封三衛,軍隊士馬凋耗日益嚴重。劉應節為此憂心忡忡,一日他率領下屬官員登上開封城之夷門,指著黃河說:“河之西側即為河朔古昔戰場,怎能如此放松戰備防御?”基于這種戰略眼光,劉應節迅速采取了果敢的舉措,調汝南、睢陳諸道之兵六千人,輪流訓練,并指定一名 都指揮率領,以備突發敵情。另以彰義之兵,別遺一都指揮統領,隨時聽候兵部調派。不久發生的敵情,便驗證了劉應節上述戰備措施之高瞻遠矚。時有戰報傳來,北虜攻破山西石州,劉應節立即盡遺重兵駐扎于邊界之上,嚴陣以待。隆慶元年十月,韃靼之敵再次進犯京師昌黎等縣,烽火達于山西甘泉,順天巡撫耿隨卿指揮作戰不利,而且殺害平民虛報戰功,被舉報后治罪下獄。治軍有方的劉應節受命于危難之際,以原官品級巡撫順天,整傷薊州邊備。
 
      先后擔任順天巡撫、薊遼總督,取得輝煌戰績
 
      有明一代,退居漠北的金元殘余勢力伺機南下成為明代的嚴重邊患。明朝統治者不得不在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嶺原、延綏、  峪關,綿萬里的北部邊防線上相繼設立了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
 
      、寧夏,原、甘肅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重鎮",是明朝同蒙古殘余勢力防御作戰的重要戰線。
 
41  因蜀州鎮位于京師北鄰,天子腳下,陵寢之側,是維系京城安危的重要屏障,故在明
朝諸者鎮中最為重要。而薊州周邊屬夷,偵測我軍虛實,,暗為北房服務,情勢十分復雜。自“庚戌之變后,邊鎮任職的督抵素臣一且犯錯,重者誅數,輕者罷官,所以圓得人描想。加味在這樣的復雜情勢下上任,劉應節卻并未畏手畏腳,,而是立即采取了一系列雷厲風行的改革措施。首先,他周歷所輔防區,召集所部將佐,講面故守利害,南討加強防有成的的其次,他在深人調研、認真思考的基礎上,上疏朝廷,出六項改革舉措:一日益兵以資戰,二日用車以資守,三日樹本以資險四日柜水以資運五日定兵食之遠圖,六日除邊方之看能。以上諸項均得到朝廷的批準。同時,選拔將領,充實兵士,分中分屯列成,皆據險隘相聯絡以犄角之勢互相聲援,烽舉燧婚,頃刻可達。當時奧論對劉應節薊州整軍之舉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庚戌以來無復邊防,至是粗備,功比再造焉”。
 
      隆慶二年(1568年),邊塞情報稱北敵擁騎兵80萬之眾,圖謀人侵奪取棒槌崖。兵都下令薊遼總督率中西兩路軍隊保衛京師,順天巡撫劉應節率軍出東路防御。東路即為敵人欲侵犯之處。劉應節接到軍令后,即日發兵,行至永平府一帶遇到了督詢的兵部侍郎辛公。辛公驚問:“公以數千人當虜八十萬眾,這與以肉投虎口何異?”劉應節徐徐答道:“軍令如山倒。與其死于軍法,不如死于疆場?!庇谑?,劉應節率軍急行,到達指定地點,嚴密部署城防事宜,晝夜監視敵軍動向,激勵慰問全體將士。官兵感奮,同仇敵愾,無不表現出以-當百之高昂斗志。敵軍偵查到劉應節部防備嚴密,終未敢進軍,徘徊兩月后退兵而去。
 
      隆慶五年至萬歷元年(1573年)二三年間,北虜先后侵犯長勝堡、遼陽、義院、鐵嶺、桃林、長海中遼河等地,均遭到劉應節所部的沉重打擊。劉應節自為督撫以來,先后指揮參與大小戰役無數,取得重大勝利幾十次,斬獲虜首以千計。為此幾乎每年都要受到朝廷和皇上的多次賞賜。但劉應節為人低調,每每將戰功歸于“宗社之靈,將士之力”,從不居功自矜,對于因此而至的晉升、增俸賞賜,時常上疏辭讓,謙謙君子之風傳為美談。
 
      總督劉應節與總兵戚繼光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威震邊關
 
3基于北方邊防的嚴峻形勢,幾乎與劉應節調任順天巡撫整飭薊州邊備同時,戚繼光從南方抗倭戰場調任薊鎮總兵,兵部同時還調譚綸總督薊、遼、保定軍務,與戚繼光共同負責防邊。隆慶四年(1570年)秋,譚綸調任兵部左侍郎后,劉應節繼任總督,成為時任薊州鎮總兵的戚繼光的上司,并有了長達五年的合作。劉應節比戚繼光大5歲,他同這位山東老鄉是相互信任、感情融洽的。因二人同心協力,訓軍有方,屢挫來犯之敵,使俺答不敢輕易犯境。隆慶五年(1571年),俺答歸順明朝,北部幾十年的戰亂得以平息。
 
      明自正統以后,重文輕武,武臣地位日低,嘉靖以后更甚。戚繼光對此深有感觸,他明白,武將如不能得有力文臣大僚扶持幫助,就根本站不住腳,更不用說建功立業了。而在當時文官上間與武將下屬不和的現象普遍存在,幾成風尚。在這一點上,威繼光是幸運的?!睹魇?戚繼光傳》記載:“當國大臣徐階高拱張居正先后倚任之。居正尤事與商榷,欲為繼光難者,輒徙之去。諸督撫大臣如譚綸、劉應節、梁夢龍輩咸與善,動無掣肘,故繼光益發舒?!边@里對二人的關系作了明確的描述,可以說若沒有劉應節的支持,戚繼光的軍費開支、土兵招募、軍事演練等均無法順利付諸實施。當然,戚繼光有朝中宰輔張居正的支持也是重要原因,但遠水不解近渴,劉應節若不放手讓威繼光施展才能抗敵局面不可想象。正是由于有了包括劉應節在內的督撫大臣的積極支持,戚繼光才“動無掣肘”.能放手行事,其杰出的軍事才能得以充分發揮。他鎮守薊門十六年,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切實措施,使得邊備修飭,一境平安。
有一件具體事例,可以說明二人合作之融治。萬歷元年(1573年)二月,韃靼貴族朵顏部董狐貍率兵侵犯喜峰口,被威繼光擊敗,這年夏天,董狐貍又犯桃林口,戰敗被捉。威繼光為了感化他,將其放回??啥傎\心不死,不久又糾集數萬人馬來犯,被戚繼光設奇兵大敗,董狐貍宗親長禿被生擒,他只得率親族300余人,跪在長城口求降,請求釋放長禿,并表示永不再犯。威繼光感覺事關重大,便向總督劉應節請示,二人經計議達成共識:漢蒙民族,本是兄弟,只宜釋仇,不可集除,感化朵顏,乃為上計。遂接受董狐貍等投降釋放俘虜,允許像過去一樣通貢。后來的事態發展證明,二人的決定是英明的,此舉感化之效極大,董狐貍部再也沒來進犯。
四、威震邊關名載長城修筑史
明朝的北部邊疆當時受著蒙古各部的侵擾。蒙古騎兵時常人關,向北京城外侵襲,甚至常常直人昌平、通縣等地搶奪財物騷擾百姓,直接威脅著北京城的安全。所以,當時這一段的長城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視,巡撫順天和總督薊遼期間,劉應節便在修筑長城上下過很大的工夫。長城修筑史上,永遠刻下了劉應節的名字。直到今天,山海關長城上仍陳列著劉應節的戎裝全身塑像和生平簡介,供游人瞻仰。
在順天巡撫、薊遼總督任上修繕城池、大修敵臺、延建長城
擔任順天巡撫時,劉應節就對長城修建事宜給予了高度重視。他巡行所屬部域,發現京輔近邑多未筑城,或是雖有城池卻低矮傾圮嚴重,便馬上向朝廷申請經費,修復城池達27座之多。又考慮邊城防線綿延二千里,便設置要塞于關口東西,修繕大城5座砦堡25處、墩臺1200余個。
隆慶三年(56年)十月升任期江總督后,劉應節嚴明軍令,部署電成,加強偵察,重視聯時,一系列強軍措施有條不素,尤其是對長城進行了大力整修。除對原有邊墻修繕外,還將長
望,刁斗相聞,宛如一條新的長城巍然而起。城向東延伸至江東大部,自廣寧宇至開原非墻00余里,,建成坐23個,繳合600余座,誰放相當年十二月房犯江東清河堡劉應節指揮所部迎43鎮守薊門期間 劉應節對于長頭痛擊,新政8人,獲馬匹駝各00余只,受到朝廷升棒一級的嘉要。長城沿線兵力的狀況進行了認真分析,曾在上疏中指出“醫當
 
 
      前管轄的地方,西起鎮邊,東到山海,非30萬兵員不能保障京師安全,而今只有13萬。兵員不足,加上平時無戰備,戰時只能倉促上陣,將士必然疲于奔命,國家如何安寧百姓何談樂業?以臣見,補兵20萬,收復大寧控制邊境,使宜、保、薊遼首尾相顧,做到庭無近寇國有重關,此萬年之大計;不然,把兵力集中邊境,分屯列成,首尾相應,也是百年之計;再不然,選精兵17萬,加強訓練,以備應急,這僅是茍安之計。否則,必將產生征兵如弈棋,請餉如乞糴,操兵如摶沙教戰如談虎,邊長兵寡,掣襟肘見這樣的危險局面....”可惜,他的見解沒有被采納。
 
      支持威繼光創建空心敵臺,使防御力量大增。
 
      明朝長城邊塞在軍事上分為九個鎮轄區,薊鎮區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灰嶺口,全長1200多里,這段長城便是劉應節與戚繼光等人指揮設計和修建的。這段長城具有高寬厚的特點,并且在重要地段修筑仔墻敵樓,烽火臺密集,多種形狀,多種用途,集全國長城之特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劉應節支持下,威繼光在長城上騎墻創建了空心敵臺。開3
 
      劉應節和戚繼光在邊墻建設中提出:加高、加厚原有的邊墻,墻的兩面均設垛口,在長城線上筑空心敵臺,作為邊軍駐守的堅強堡壘。緊要地區數十步或- 百步筑臺;較次要地區一百四五十步或二百步筑一臺、兩臺相應,相互配合。敵臺一般高三四丈,周圍十二丈到十七八丈。以巨石或磚筑臺基,要同邊墻一樣高,而向邊墻外突出-丈四五尺有余,向長城內突出五尺有余,臺分三層,中間虛空,四面設箭窗,上層有垛口。每臺可駐兵三五十人,并能貯備必要的器械和糇糧。臺設百總一人,專管調度攻打;并設臺頭、臺副人,專管臺內軍器與輜重等。敵臺之下另有駐屯軍隊,和臺上守軍配合作戰,不令敵軍拆墻內犯。這些土兵平時均要在敵臺附近屯田種地,以解決軍食之需。
 
      從隆慶三年( 1569年)夏天開始動工,到萬歷三年(1575年)二月,在薊州、昌平一帶逶迤二千多里的長城線上,共建成威武雄壯的空心敵臺一千三百三十七座。為此,劉應節曾專門上疏指出,空心敵臺有十大優點,使防御力量大增。簡言之,士兵見舉烽火,立即登臺應戰,施放銃箭,使敵騎無法近臺;即使萬一敵人突墻而人,臺中士卒仍可據臺堅守待援,也可乘機邀擊,牽制敵人,使敵不敢深人。對這一工程,劉應節看來也是頗為自得的?,F在在這些邊墻和敵臺上有許多當時的石碑,記載著劉應節、戚繼光等人對長城的建設。如金山嶺段長城,曾在一庫房樓邊的長城支線上,發掘出一塊刻于“隆慶四年夏孟之吉”的石碑,上面刻著譚綸、劉應節等人的名字,據此推測此地應是"“前線指揮部”之類設施。類似的題名碑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文管部門均有收藏。
 
      參加威繼光組織的長城腳下大閱兵,即興賦詩
 
      隆慶六年(1572)冬,戚繼光組織車步騎軍約10萬人于長城邊進行實兵對抗演習,又校閱多日,開創了古代練兵史上的壯舉。
      不演習時 ,戚繼光邀請已升任兵部尚書的譚綸、閱視薊遼保定等處邊務的兵部右侍郎《稱閣視待郎汪道昆新任薊遼總督兼兵部右侍郎(稱總督侍郎劉應節整傷面州等處邊備鑒抵用順天的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稱巡撫都御史)楊兆等官員進行視察和觀摩。劉應節在參加演習閱視后即興寫下了面門會閱》詩:“大將臨戎親合圍,貌貅十萬鐵為衣。月明虎帳傳刁斗,風卷少沙到羽旗。轉戰河源邊地動,屯軍塞口陣云飛。壯猷此日推元老,談笑權前賦采薇?!?/div>
 
      觀摩之后譚綸、劉應節、戚繼光等人還檢查了這一帶的長城防務并游覽了附近的霧靈山,此時劉應節寫下了《登霧靈山后作詩首》:“山盤大漠郁蒼蒼 ,為問虛蹤到上方。天地三千開世界,華夷萬里見封疆。芙蓉半插青云色,薺卜時飛花雨香。身在招提猶是幻,皈依何處法中王?”
 
      創制奇門兵器“石炮”,長城防務中發揮巨大作用
 
      戚繼光統兵生涯中,創造發明了不少攻守戰器,如狼筅、剛柔牌、賽貢銃等,其中有一種叫自犯鋼輪火的爆炸裝置,是在原來石炮的基礎上改進創造出來的,這石炮便是劉應節任順天巡撫時創制的。
 
      明代,“炮"成為長城防務上重要的武器。今天秦皇島地區的長城沿線上,質地不同、形態各異的古炮遺存,數不勝數。其中最令人稱奇的是陳列于山海關長城博物館內,世上罕見的由頑石制成的“石炮”。這種在長城防務中作用甚大的“奇門兵器”,便是劉應節在順天巡撫任內,于隆慶初年創制的。這石炮又稱為“長城石炮”,僅見于明代薊鎮長城的東部地區,是一種邊塞獨用的守城火器。其法是將石頭鑿孔,內人炸藥,放在城墻下,用導火線連接,線的一頭放在城墻垛口上,敵來則燃線引爆,殺傷敵人。
 
      就長城石炮一般每門重200至300余公斤,炮身長80至160余厘米,炮膛深度視石炮大小不等通常約占炮身總長度的十分之五六。炮口內徑由12厘米到20厘米炮口小、炮膛大,是以增加炮膛壓力,起到延長石炮射程的科學作用。石炮的內徑, -般還經過些簡略的研磨加工,石炮后部有長方形凹槽,是為點火槽。點火槽大小不等,般槽長15至25厘米,寬深各約10厘米上下。點火槽連接炮身處,有通向炮膛內部的圓形引火孔。引火孔又稱引線孔,這是穿抽被稱作引線”的導火索之處。點火槽的尾部,還鑿有牛鼻子孔,這是拴系皮條和繩索用的。
 
      長城石炮的使用發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將引線自炮身后面的引火孔穿人炮膛底部:再將火藥從炮口注人炮膛用木杵充實,隨后放人碎鐵片小石子和彈丸,用手拉起石炮尾部的收務高覽地調好想口的方向,對難來故,最后點燃可線,發射政放。
 
      網為春里品境內的長城,西部的撫寧盧龍一帶見有這種石炮,東部的山海關附近則見不到這種守城武器,造福桑梓這可能是由F山海關附近的石材易碎裂,不適合制造石炮之故。  浮煙山麓建書院
劉應節回到家鄉后,并沒有沉溺于自身仕途坎坷的境遇中不能自拔,而是以飽滿的熱情做了不少造福梓的大事,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創辦了濰縣歷史上最早的書院  -龍臺書院。別賣掉城里的房子,出資修建  麓臺臺書院
燒面雖然以講學的罪名波罷官,劉應節對教育和講學卻情有獨鐘歸里后毅然以興學、育人為已任,以其豐富的辦學經驗和講學實踐,創辦了濰縣歷史上的第一座書院苑臺書院。
其實早在罷官之前,劉應節就十分重視人才培養工作,親自創辦學校開展講學活動。隆慶五年劉應節督鎮薊州時,因邊將勇戰無方,為儲將才以備戰事,乃于薊州鎮開設三所武學,分別在密云縣遵化縣、永平府三地。文劉應節節創辦的薊州鎮武學,在 定程度上與明朝官方所設與科舉一體化的武學有所不同,體現了其注重軍事斗爭的實際需要、著眼于提高武學生員的軍事才千的辦學思想。
蘢臺,位于浮煙山東麓,據說原是漢代宰相公孫弘之墓,經千百年演變形成一個寬闊臺阜。歷史上許多文人雅士在此修身養性、讀書論經,留下了不少遺址遺跡。劉應節幼時曾讀書于麓臺,歸里后為了教育后人,他賣掉城里的房子,出資修建麓臺書院。他將原在山下的修貞觀遷至山腰,開鑿出廣闊平地,建成了麓臺書院。劉應節還聘請不少名人學士前來任教,他也親自授課講學,+幾年間培育英才無數。馮琦在《劉應節行狀》中寫道:“公既家居,好引掖后進,建麓臺書院,群郡邑之秀,親課督之,今濰州薦紳彬彬,后先相望,大都皆公門下士?!睂澩砟昊剜l創辦麓臺書院給予了高度評價。
蘢臺書院的創建,大大提高了濰縣的教育水平。濰縣科第彬彬稱盛,實始于此。劉應節創辦麓臺書院,體現了他作為文武兼濟的一代名將巨卿素來重視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雄才大略和遠見卓識,也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全國書院蓬勃發展的時代潮流。
麓臺書院成為著名的山左文化中心,是濰縣文風發祥地
龍臺書院的創建,不僅在當時產生了積極作用,而且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清乾隆初年,濰縣韓夢周、昌樂閻循觀等優秀青年學子先后到麓臺攻讀,此地形成著名的山左文化中心。以后來此讀書的人越來越多,建成南屋10間,東屋三間,西屋兩間,再加上附近佛道寺廟的空房共計可容百余人,形成一處頗具規模的教育場所。清乾隆二十五年,韓夢周自來安縣罷官回,又與閻循觀閻循中閬學尹、劉以貴諸學者講學麓臺更是吸引了不遠數百里慕名而來的萊州諸城、高密尊地的聽講者。身居幽靜處所摒絕社會應酬,專心致志讀書而一-舉成名的人才很多,如高守訓劉鴻翱陳官俊等皆-時俊彥 ,朝廷派出的學使以及山東學政時常來麓臺視學選賢。
其實,乾隆年間于浮煙山上先后誕生的兩座
位清代大儒昌樂人閣循觀濰縣人韓夢周講學其中而聞名。今人不察,多一概稱之為觀臺書院雖稱呼不嚴謹。但也說明了就合書院的名氣之大影響之深。
劉應節創辦的麓臺書院及后維者的發揚光大之舉培養出無數的儒林名上,對明清時期濰縣文化的繁榮昌盛起了重要作用。民國《濰縣志稿)曾從縱向和橫向對濰縣科目盛況作過總結,從縱向看,明代濰縣書院建立前,舉人進土分別為51名、10名,年均分別為0.2名0.05名,而書院建立后舉人進土分別為32名18名,年均分別為0.5名、0.3名;清代書院建立前舉人、進士數為37名、12名,年均分別為0.4名.0.1名;建立后舉人、進上數分別為261名、66名,年均分別為1.5名.0.4名。從橫向看,明代濰縣舉人進士數量在萊州府所屬七州縣中均居第三位,而清代濰縣舉人、進土數量穩居各州縣首位。另據《濰縣志稿.藝文志)載,明代以前,濰縣可考的著作僅28部,明代前期3部后期40部,清代則高達456部。綜上所述,濰縣科舉人才的興盛和著書立說的繁榮均始于明末,這種時間上的同步應非巧合。也的干水豐平館如今的浮 煙山麓臺又成了文化教育的傳承地,濰坊醫學院、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和山東工業技師學院等大專院校先后落戶浮煙山麓臺周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為充分挖掘和弘揚濰坊歷史文化資源,正在規劃恢復重建麓臺書院。屆時,浮煙山與重建的麓臺書院必將形成“院以山名,山因院盛”的可喜局面。
熱心宗族事務,慷慨周貧濟困,為故鄉造福多多
無論是為官在外,還是辭官歸里,劉應節始終尤其是熱心于家鄉和宗族戚黨事務,所得祿賜大半用以周貧濟困,所以仕宦三四十年卻家無饒資。劉應節之妻王夫人,亦躬親節儉,操持家政,雖然家境漸趨富貴,仍舊粗衣淡飯以為常事,至于幫助劉應節施予,則不惜脫簪解佩。海劉應節長兄早逝 ,遺孤自幼失明,劉應節視如已出精心撫養,連后來分配家產也跟自己的兒子一樣對待。同族兄弟有不善于經營而家貧者,劉應節慷慨贈與錢財、土地,盡心盡力地幫助他們。劉應節祖母李氏去世已經多年,其族屬流離失所有三位居于安丘者,劉應節與夫人得知后,千方百計幫他們解決生計困難。
晚年在鄉期間,劉應節經常乘布車出行或徒步田間,不管是遇到鄉間父老還是年輕學子,都不以高官或先生身份自居,平易近人,藹然可親。
山東東部登 菜、青三郡那因處鹽或地帶,原來一 直不承擔朝延分派的養馬之役當時有買優能都時此,此以為可以分減牛教養樂師,三都之人基為憂對成市為家多型龍的不合理政策。師出,家自草根有成,并相點多人要托在家熟人代為行路于叫停這本和大平的
胸中有韜略,筆下出華章劉應節不僅為官清正,
監才華提出并機寫了許多順具遠見卓識的47  開作,而且高有文才,寫下許多傳做住作。他以其此才大路,為奏議章疏,即或其怕志林泉,歸馳山林的味懷詩章,也有氣勢磅礴撼人心魄的太白遺風、稼軒余前。多年宦海生涯中,,劉應節寫下許多指陳時政
的佳作,主要有《薊門奏議)八卷、諧邊軍籌)九卷、《邊關通志)若干卷,另有《白川文四卷。馮琦《劉應節行狀》稱,以上著作均“存于家”,可情惜大多沒有流傳下來。據  解,國家圖書文集)二十館藏有劉應節所著明萬歷刻本(白川劉公奏議》,此書或即上文所稱之《薊節的著述在(《明實錄》等文獻中亦有片斷收錄。同時,我們希望收錄文劉應節詩文作品的《白川文門奏議)。另外,劉應
集》尚存人間,并熱切期待它能早日面世。
劉應節對家鄉淮縣直給予密切關注,無論是在外為官,還是致仕歸鄉,均應道寫下大量的序記表傳之類文章,僅濰縣地方志書可以檢閱到的就有明萬歷《濰維縣志)序《三教堂記》、《重修東岳天齊廟記)、《修筑通利橋記》、《明處士一泉宋公墓表》、《魏烈女傳》、《贈韓鑒奏免東郡養馬序)等。劉應節詩作除前文所引二首外,筆者尚于地方志書或網絡發現(雨中登重臺》《謁韓信祠》、《題西巖》、《登太子巖未及頂》、《再登太子巖)等五首均文采斐然,質量上佳。
劉應節的書法亦有相當造詣,可稱一代名家。民國《濰縣志稿》記載.《大修武安英齊王廟記)由劉廷錫撰文劉應節篆額?,F存濰坊市博物館的明故高碩人劉氏合葬墓志銘碑,由王漸撰文劉應節書寫。在長城沿線,其書法題刻亦時有發現。如天津盤山有天門奇險,山勢如被神斧劈作兩半,直削到地,自上而下立刊劉應節所書字大過人的“天門開”三字,落款為“北海劉應節”。
六、議開新河多方 受阻功未竟
劉應節為官三十年,始終對漕運事業給予了密切關注。在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的年代,運河是轉運全國物資的重要途徑,漕運的暢通關系著國計民生,因此,劉應節在從事政務、軍務活動以外,對于開展水路交通、加強漕運事業投人了相當大的精力,尤其是在認真勘察周密考慮的基礎上,力主開通膠萊運河,成為他宦海生涯中的一件大事。
(一)順天巡撫任上即關心漕運,通漕密云之議獲準
8劉應節任順天巡 撫時,就注意加強當地水運建設,他發現永平西門人??诰嚯x天津只有五百里具有開通水路漕運的地理優勢,只要開通水路,就可將物資從天津運到永平,直接出海。于是他將這-建議上奏朝廷,但是部議認為過于冒險,予以駁回。
公幾年后的一天,劉應節到北京城外密云地區的昌平鎮視察軍務,發現這里的護陵諸軍糧食運輸困難,補給匱乏。當時密云地區的軍糧全靠京師運來由于河路淤塞,走到一-半就要改道陸路,運輸非常困難,年光運輸軍需就要耗費餉銀達到三萬多。一邊是軍隊糧食短缺,而另一邊由于運輸不便,通倉的粟米長期積壓在倉中已經兒近朽壞。以前昌平鎮的運輸額有十八萬石,后來減至十四萬,密云只得十萬,不足的糧食只好通過商運填補缺額,但當地地瘠民貧,依靠商運也不是長久之計。若水路暢通就可掃困窘,上下便利。
劉應節觀察了周邊的河流, 他以敏銳的清運眼光,發現了通漕的可能。密云地區有潮、白二河,由于白河改道流經北京城西, 當時距離潮河僅有二百米,若疏通渠道,加固堤壩,合二為一,那么水深河闊,就是條便利的清運通道。
于是他立即上疏請求浚河通漕這次朝廷支持了他的想法,疏浚了潮、白二河的淤塞地段。密云通漕后,京中的物資可以直接運抵密云,補充了軍隊的糧食補給,流通了糧倉里的積糧,避免了私商參與軍糧轉運-一舉三得,為朝廷和民間省下的費用不計其數。最大 (二)再三上疏,陳說利弊,主張開通膠萊河
味城開鑿膠萊運河的想法,自元朝就有,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市),所需的糧食多仰賴南方供應,漕糧運輸是維系京都的命脈。元世祖曾計劃增加漕運,在山東舊有隋大運河之外新開運河,鑿三百余里,起膠西縣東陳村???,西北達膠河,出海倉口,謂之膠萊新河但后來因為勞費難成而罷。
德到了明朝,南糧北運 始終是關系著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不斷有 人提出開通膠萊運河的建議。但是開鑿新運河困難重重.朝廷中各種意見始終沒有統-開鑿膠萊運河的議題,就在不斷的爭吵辯論中陷人僵局。
劉應節擔任南京工部尚書后,曾專程赴膠萊河進行了詳細的實地勘察,他始終在思考著關于新開漕運的可能性,萬歷三年(1575年),黃河屢次決口,運河水道填淤,漕運周轉不濟。這時劉應節會同侍郎徐拭,重新提出了開通膠萊運河的提議。在他上奏朝廷的《議開新河疏》和《新河議》中,闡述了對新開膠萊運河的全盤考慮。
劉應節設想中的膠萊運河南起膠州的麻灣,利用沽河河道,上溯至高密縣境,向西挖一段分水嶺接通膠河北至萊州的海倉口人海,全長約三百余里。他不但詳細規劃出了新開膠萊運河未來的行經路線,標明了每段河道的里程寬窄、深淺、水勢大小,甚至精確計算了所需人工數量、工時以及所用總費用。
他認為開鑿膠菜運河至少有兩大好處, 首先舊有運河時常因為黃河泛濫而轉運不通,新開敢來運河可備不時之需:其次,舊有海運要繞過山東半島.路程遙遠,危險重重,有了新運河就能大大縮短運輸距離。
以往反對開挖收來運河的人,多提到地形復雜、工程艱難。劉應節主張,此次開通膠萊話河,應分而油之,大沒處保挖,水深處疏波,能岸沖費處修補,充分利用現有深溝水灣,另雷使道通開的酸控的調段。此如有的河段因為二百多年的整沙微喜,早已絕流,使放棄或被男開新準,有的問改證防和,、于打制就改道君開水勢。人??诔鄙惩?海沙施站,他大明菜出了利用潮沙規律借潮水行船而減輕開挖工費的設想。
對應節的奏成,論事有據,思謀用密。有理有利,具體可行,令人信服。在首績漿居正的大力支持下,萬歷皇帝也明確表態:這膠萊運河議,既經行勘,俱為浮議所阻。劉應節等既的有所見,不必重勤。就著徐試改工部右傳郎兼都察院右金都御史,會同山東巡撫按官。將開汝事宜一計處停當,具奏來行”。為了排除反對意見的干擾,萬歷皇帝特別強調:“”再有造言阻撓者,拿來重處”。
(三)各方阻力重重膠萊新河工程無果而終
有了皇帝的允準,任命了主辦官員,又有主政大臣一力支持膠萊新河丁程按理說應該水到渠成,順利展開,然而事情顯然沒有預想中那樣順利,新河工程奉扯廣雜,多方利益矛盾交織在一起,形成層層阻礙,終于拖垮了此事。
首先是山東的老百姓并不買賬,民間反對呼聲持續高漲,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運河河道改變后,原來沿河商戶的謀生門路就被斷開失去養家糊口的經濟來源;二是開鑿新河就要從當地抽調大量勞動力,勞役辛苦且不說,還攪亂了當地百姓春種秋收的正常耕作,給百姓生活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面對民眾一面倒的反對浪潮,主持此小的徐械開始心生動搖和猶豫。張居正只好立即給徐械去信,做好他的思想工作。張居正在信中說:當年大禹治水開鑿龍門時民眾不理解,都撿拾瓦礫打他,若沒有公正剛斷之心,他也不能成就L番不朽偉業。茍安保身的人,會服從了眾人的紛紛議論,為國為民的人,會果敢忠誠,堅持己見。你要是真的害怕忤逆了眾人的意思不想干了,可以向皇上承認自己當初做錯了,退出此事。一番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令徐試堅定了開河的信念。
但是山東巡撫李世達時時面對著來自民眾的反對之聲,終于坐不住了。在籌備開工半年之后,李世達經過深思熟慮上了一道折子,這次他的意見主要有三:一、現在開挖地段綿延二十多里全是堅石,頑硬如鐵,開鑿困難;二、新河還未打通,張魯、白膠三水已細微不堪,若遇大早必定干涸,山東就斷水了; E、即使開河成功也只能擋兩岸的沙子,擋不住中流大潮沖擊。結論是,元朝人開此河耗費巨大也沒有成功,還在史書上留下了笑柄,現在各種困難擺在眼前,我朝現在收手還來得及。
此番言論一出,當初反對開新河的官員又紛紛跟風上書,張居正無奈之下只好將膠菜運河工程事項再次交工部集議。此時大力支持開河的劉應節已改任京營兵部尚書,新任工部尚書郭朝賓原本對此也沒有興趣,遂“復請停罷,以省勞費”。萬歷四年(1576 年)六月,徐拭被召回京城,膠萊新河工程全部停工。-項頗有成效的工程,就這樣不了了之。
劉應節的這項有利于海運和經濟發展的規劃雖然沒能實現,但他的想法得到了后人的肯定?!稙H縣志稿》中說“近代水利工程學家為縮短黃渤兩海航程,屢經測量,均認膠萊河有鑿運河之必要不特航海家可免繞道成山角之險,且足以促進文化實業之發展,其有關于國計民生
者至巨”。這番話印證了當年劉應節的遠見
 
      費卓識。  開
 
      七、詩書繼世名滿濰州一 望族
 
      劉應節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與他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文化教育有極大關系。他雖非出身世官之家,但劉氏家族在當地也算得名門望族??疾靹澋南茸媾c后人,對于深刻了解劉應節的品格與才能的養成以及他對家鄉的影響大有神益。
 
      成功非偶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文化教育
 
      據《劉氏家乘》載,劉應古的先租為遼東咸平人,屬宋金對峙時的金國屬地,金末曾任昭信校尉,后人呼之”“劉昭信”。劉昭信之孫劉儉”從母完顏夫人(金國女真族人)渡河依外家來濰州,曾任濰州常平倉使”,從此在濰定居。劉應節乃劉儉之八世孫。這位劉應節家族濰縣始祖,是漢人與女真人的后代,劉應節的家族史可謂我國民族大融合歷史的又一個典型例證。
 
      劉應節的父親劉潤,“雖隱于農商,而  愛國將帥劉應節的塑像,至今仍然屹立在萬里長城上雅好史籍,尤精星數",濰縣地方官倚為智
 
      囊團成員,而且直方重義,好施予,”周恤戚族孤貧者必以厚”,在當地聲望卓著。劉應節的母親韓氏,是濰縣處士韓璋之女,慈仁儉素,遇事剛斷,有丈夫風。劉應節進土及第后,其母諄諄告誡:“爾毋懈于官務守爾貞,無以家為慮。彼營營而敗者,可鑒也?!眲潪楣偃?,“野無腴畝,居無華榱”,跟謹受母訓有著極大的關系。
 
      劉應節家族詩書繼世,文風綿長
 
      劉應節在濰縣教育上的貢獻,不僅在于創辦了麓臺書院,還在于奧定了劉氏家族重視教育的家族傳統,造就了一個明清時期在濰縣文化教育史上頗有影響的書香門第?!稙H縣志)和《濰縣志稿》中人選的劉應節家族成員有十余人之多。
 
      消花隆年間維縣學春韓夢周味貴詩《司寇劉公應節(字子和,明刑都尚書,托邊有大略》)統日:“濰州產豪俊,未若劉公殊。撫民多異敢,安邊饒良圖。古人經濟才,斯人邈難俱。茬制及形戚,天狼隕彎弧。鵬運志萬里鴦鳩搶枋榆。欽此赫赫名,鄙哉小丈夫?!?/div>
應節長子元功,少隨從習邊務萬歷丙子舉人,任完縣知縣;次子元勛,早年補博土弟子員,后為蔭生,“精“精右軍書法,筆端變動,見者驚猶鬼神為文頃刻揮灑數千言?!捌鋵O辛生,“博覽群書,一目十行俱下,經史子集靡不淹費,萬歷庚子用中薦元,因本房同考官為乙榜廣文,主司輕之,以故不得中,乙卵應正貢?!毙辽语L毛,以祖蔭人監國子監條酒課試拔置第一期滿選廣西桂林林府通判。后因拒貪官索賄而被劾罷官。歸里后,致力于學術研究和家鄉的教育事業。
風毛子長子焰,色諸生,“賦性嚴正,有機智有卓識”。崇禎十五年清兵攻濰縣城時,曾協助邑令周亮工守城。鳳毛次子芳聲,生而潁異,讀書過目不忘。因感時世動蕩,遂棄文從武。濰令、萊守、提學三試皆冠軍,王午鄉試解元。王午之變,守衛南城。后聞福王朱由崧南渡,從之抗清,捐軀沙場。
始子以貴,康熙二十一年進士,官廣西蒼梧縣知縣,調武緣署思恩府事。為革除地方陋習,“營茶山書院,以詩書為教,公余輒親往指授,土咸感奮。由是文教振興,獲雋者甚眾?!蹦晁氖鏆w,“杜門著述。于十三經注疏外,旁搜一百四十余家,而考其異同,辨其得失,易有析疑-十卷,古本周易十六卷,尚書以下皆有集解,各若干卷?!庇种谐鯇W正鵠等多部著作,為當時著名學者。韓夢周賦詩贊日:“本朝經學昌,我愛方與李。大易辟洪瀠,遺經究終始。滄嵐劉先生,著述亦以侈。漢宋何紛綸,二一抉糠秕。 制義雖小技,卅年執牛耳。至今求遺稿,猶貴洛陽紙?!币再F子體仁,縣學生;復仁,甲辰舉人,官至四川漢州直隸州同知。
售)據《劉氏家乘》記載,劉應節家族詩書繼世,文風綿長,至清末計出進土、舉人十幾名,廩生庠生不可勝數。近幾十年來,從村里走出去的大學生有數十人,光是研究生就有近十人。
劉應節遺跡遺物,史料記載豐富,現已多不可尋
翻檢(濰縣志)和《濰縣志稿》等有關史料便不難發現,民國以前的濰縣城,曾留下與劉應節相關的遺跡甚多。劉應節的宅居,在濰縣城內西門大街道北九曲巷西(劉氏家族原居于濰縣城,明末清初遷居今浮煙山陽劉家莊子村);他和劉以貴的墓在濰縣城區西南關外(劉應節墓后來遷至劉家莊子村);濰縣城內與劉應節相關的牌坊共有五座之多,分別是為他建的總督坊、大司寇坊敕建佳城坊和三世尚書坊,以及為他父親建的諧贈坊:鄭板橋曾與郭家兄弟唱和其間,共費修竹的郭家園,最早也是劉應節的園子,原稱南園,明嘉清年間劉應節修建,天啟年間歸當朝戶部尚書、濰縣人郭尚友;濰縣許多廟宇壇社,,也曾留下劉應節撰寫的題記碑額。今天的劉家莊子人,九成以上是劉應節的后裔,,多達1200余口。據劉應節13世孫劉洪江介紹,關于劉應節的遺跡、遺物現已多不可尋,,如萬歷皇帝為劉應節夫人壽誕御筆親題的“一
于文革期間,只有塊劉應品請命夫人”匾領、戚繼光陪同巡視長城的“劉應節略邊圖”等均毀
節之母的墓志銘碑和一人劉公的輝煌業績。方寫有“兵部右侍郎劉應節”的條石尚在村中存放,向后人們訴說著先
 
      劉應節之墓于1966年秋,自濰縣城南遷到劉家莊子東側明宗山下,當時沒有重新立碑。2013年,在劉洪江帶動下,劉應節后人共有350多人捐款6.2萬余元制立新碑,并于11月11日舉行了竣工典禮。碑之正面刻著“明太子少保刑部尚書劉公諱應節暨配誥封夫人王氏(孫氏樊氏)之墓"字樣:背面刻著萬歷皇帝追贈劉應節為太子少保的圣旨全文和他歷任的職務。
 
      劉應節后人頗以先祖為豪,家鄉流傳許多關于劉應節的傳說
 
      在劉應節的家鄉,有很多關于劉應節的傳說。比如,劉應節去世前,白狼河枯竭三年,去世之8風雨晝晦,鄉間人紛紛說這是世上賢人引發的上天感應。
 
      再如,浮煙山劉家莊子附近有奇怪的氣候現象,就是似乎從未遭遇到覆災,據說與劉應節有關。劉應節考取進土前,其不凡文才就受到一個范姓鄉紳欣賞。有一天,范鄉 紳家里做壽宴,劉應節也被邀并書寫了壽文,席間,劉應節看到一個仆人身穿粗糙的衣服,面帶愁容,目含眼淚,最令人詫異的是嘴上帶著像牲口- -樣的嚼子。劉應節心生憐憫,不由發問,鄉紳說這是剛雇的仆人,因見他總是偷吃食物,無奈之下才給他戴上牲口嚼子。劉應節于是給這個仆人求情,說今天是老太爺的大壽之日,就賞這個仆人一口飯吃,把他的嚼子除掉吧。鄉紳答應了劉應節的請求。仆人狼吞虎咽地吃飽喝足后,跪在劉應節面前,說大恩不言謝,容后相報,說完就走了。原來這個仆人竟是天上的雹神,他記著劉應節的恩情,每逢下冰雹時,就繞過浮煙山一帶,尤其是劉家莊子村,這里便再沒有受到冰雹之災害。
 
      民國《灘縣志?!分羞€記載了一則與劉應節世有關的佚聞。劉應節晚年,其妻王夫人曾為他購置兩位侍妾孫氏 樊氏。王夫人去世時,兩人傷心欲絕,痛不欲生。劉應節去世后、兩人便發督要為君殉葬。等到皇上諭條文書一到,兩人歡喜相謂:“我公其不朽乎,惟從死亦且不相大可感可人的自而況當中還南有萬歷進土山東再城人對土鎮為此事提巧的一個七館《挽大司寇劉白
 
不無“”然是對事件的真實性提出了一定程度的懷疑。從要二程服)尚班在制店行狀中也記來了比事,但同時往明,“公于安我們今天對于此事的來龍去脈更已經
 
      無法弄清了。
 
述,受益良多,謹致謝意。不因出辦”
性色Aⅴ蜜臀av